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
股神巴菲特投資法
但是在這邊看到專訪再度貼出來巴菲特的投資法
我想大家應該有聽過但是 做不到的多半比較多
不過我個人的觀點是一定要設定停損點不行就要認賠出
不要想說還會漲~因為會跌一定還會跌(不過這個真的很難)
JJ
五日清晨,美國中西部小鎮奧馬哈(Omaha),雷雨閃電交加,
但在城裡體育館入口,擠了一長條動也不動的人龍。 他們堅持要「朝聖」。
這天,被稱為「奧馬哈先知」(Oracle of Omaha)、美國股神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所掌理的波克夏.海瑟威控股公司(Berkshire Hathaway)舉辦年度股東大會。這群巴菲特迷,無論如何都要擠進座位有限的會場,要從股神口中,
抓出一絲未來選股、投資的端倪。 全球投資人都領教過巴菲特的選股功力。
譬如他近來共動用五.七億美元,陸續購入三四八萬股韓國浦項鋼鐵的股票,
市值已高達一一.五八億美元,成長幅度超過一倍。 事實上,當巴菲特考慮買一家公司的股票,他花很多時間分析,如同要合併一家公司般的檢視公司的主要業務,輔以他行之多年的價值投資法則。 「投資時,要把自己當成企業分析師,
而不是市場分析師或總體經濟基分析師,更不是證券分析師,」巴菲特曾說。
美國著名基金經理人彼得.林區在《勝券在握》一書提到,「巴菲特強調成功投資的重要因素,取決於企業的實質價值,和一個合理划算的交易價格。他不在意最近或未來股市將會如何運作」。 從不投資自己不了解的企業 打開巴菲特投資的公司名單,橫跨美、亞洲,也像八爪章魚般從零售、能源到金融、保險等,
包括去年收購以色列ISCAR金屬切割公司、浦項鋼鐵,在香港H股掛牌的中石油,可口可樂、美國運通、特易購、穆迪公司、WhiteMountains保險公司、
富國銀行、寶鹼等。 名單中不見這些年熱門的高科技股。因為巴菲特從不投資自己不了解的企業,或者在他「競爭優勢圈」(Circle of Competence)外的企業。他所謂的競爭優勢圈,都是自己專精、樂於研究的產業。 這位七十六歲,
今年三月榮登《Forbes》雜誌美國第二大富豪,至今依舊住在三十多年前用三萬多美元買下的房子,逢人就推薦自己最愛喝的櫻桃可樂,巴菲特掌握什麼投資心法? 在八月份的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》分析,他的投資心法正和他的生活原則一樣,「簡單專注」。 心法一 不做賠本生意 「投資的第一法則,就是不要賠錢,第二法則是不要忘記第一法則,」這是巴菲特主義(Buffettism)最經典的一句話。 巴菲特最大的成就,就是從一九六五年到二○○六年,歷經三個熊市,
他掌理的波克夏只有在二○○一年跌價過,(但當年依舊榮登SNP500)。
心法二 不要陷入盈餘迷思 巴菲特判斷一家公司財務的重點,並不是一般投資人關注的每股盈餘(EPS),而是「股東權益報酬率」(ROE)。 巴菲特認為,EPS並不能說明什麼,因為它無法反映股東過去投資了多少,然而股東們在一家公司投資愈多,公司盈餘應該要愈多。所以他選擇以ROE衡量企業獲利能力,也就是每個股東能分到多少公司的毛利。譬如巴菲特持有的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,這家公司的ROE超過三○%、美國運通有三七%。
心法三 判斷未來發展性 巴菲特迷封他為「奧馬哈的先知」,不是沒有道理的。 他檢測一家公司的體質,是看好它未來二十五年的發展性。芝加哥Ariel資產管理公司主席羅傑斯(John Rogers),在八月份的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》中指出,「他常說,看事情要從車窗往前看,不是從後照鏡看」。 巴菲特精算企業實質價值(intrinsic value),還有這些企業能否以顯著的價值折扣購得。 像巴菲特今年買進兩家股票表現不佳的美國鐵路公司Burlington Northern和Union Pacific,
都是投資人不看好的公司。但這兩家公司今年至今,股數分別增加了一八%和三四%。 心法四 專注有「護城河」的企業 預測未來有風險性,因此巴菲特總是喜歡選擇有寬廣「經濟護城河」(economic moat)的企業。他非常關注一家企業長期的競爭優勢,藉此保障他的預測。 這也說明為什麼一九九○年代,巴菲特拒絕投入科技股,因為當時看不到哪家公司有足夠寬廣的護城河,「這超出我所了解的層面,」當時巴菲特並非如外界所言,刻意忽略科技股,而是他認為科技技術汰舊換新的速度太快,很多公司創造的競爭優勢只有十八個月。 心法五 要下籌碼,就下大一點 大多數價值型投資人,天性比較保守。根據美國晨星公司(Morningstar)追蹤,平均這類基金經理人,將自己的籌碼分散在一四六檔不一樣的股票。但是,這不是巴菲特的做法,股神將自己六十二億美元的資金,
集中投資在四十五家公司股票上。 事實上,巴菲特投注在前十檔股票的資金,
佔他投資組合的九成。「不要動不動就揮棒,如果要揮,在你的圈裡揮,」
他告誡過投資人。 根據晨星公司統計,持有五十檔以下股票的價值型股票基金,報酬率表現在過去三年到十五年的期間,比持有超過五十檔股票的基金來得好。當然,籌碼集中,風險自然高,投資人對自己的選擇在未來的表現,必須有極度的自信。 心法六 不要害怕等待 如果你試圖學巴菲特在股市大動作揮棒,你有很大的出局風險。 巴菲特的法則是,「不要輕易揮棒,要揮棒也不要打到壞球」。
他曾經引述美國紅襪隊強棒威廉斯(Ted Williams)的話,「當個好打者,
你必須選好球來打」。 遇到真正的好球前,巴菲特寧可緊握現金,也不輕易出手,「他比大多數的投資者都看得清楚,手上有大量現金,並不一定就會減損公司表現,現金是一種策略型資產,」紐澤西基金公司Fairholm Fund共同經理人波可維滋(Bruce Berkowitz)指出。 事實上,現金部位佔了波克夏投資配置中的一八%。這並不代表巴菲特不想投資獲取更大的獲利。
他深信,「貪婪是好的」,但要有足夠的耐性鍛鍊貪婪,
「你要在別人恐懼時展現貪婪,在別人展現貪婪時,你要恐懼」。
【天下雜誌378期 打造財富力】
NAC神經鏈學
完全取決於情緒的調整的速度!~
而情緒調整的唯一標準就是保持在顛峰狀態!!
而情緒的改變的力量三大方法~
1.肢體動作
2.焦點
3.詞彙的力量Make you move!~
大部分的人都高估自己一年能做的事情,而大部分的人都低估自己十年能做的事情!你不可能,不代表別人不可能!!
你不知道,不代表別人不知道!!
JACKY
放大你的格局,人一輩子要有一次壯遊
TRY IT DO IT GET IT 大家加油^^ JUST DO IT!!!!~~~ JJ 放大你的格局,人一輩子要有一次壯遊 有一種旅行,
方法很貧窮,卻可以改變人的一生。這種旅行,
西方從16世紀末傳承至今;中國卻已失落數百年。
那就是Grand Tour──壯遊。培養獨自「闖」的能力,
才能開創個人與國家的競爭力。 去年十一月中旬,
英國《泰晤士報》以超過十萬英鎊(約合新台幣六百四十萬元)的代價,
掛名贊助英國「空檔年大展」(The Gap Year Show)。
什麼是「空檔年」?它有多重要?從兩位英國王子身上,就可得知一二。
英國威廉王子在入讀大學之前的空檔年,以十個月的時間,
到智利參與當地扶貧的義工服務,扛木頭、劈木柴、教英語、
洗馬桶。形象欠佳的哈利王子,也曾在他的空檔年前往澳洲及非洲遊歷,
期間,他在飽受愛滋病困擾的南非小國賴索托停留八週,以手提攝影機,
完成一部紀錄片「被遺忘的國度」。二十歲生日當天,這部影片在英國ITV電視台播出。 傳統上,空檔年就是歐洲年輕人「轉大人」的階段,
他們絕大多數是藉由出國壯遊(Grand Tour),來完成這項成年禮。
同樣是二○○六年,八月的一個下午,梳著大辮子、身披納西族七星羊皮背飾的中國雲南省麗江市副市長楊一奔,帶著她的新書《地球一奔:一個納西女人的環球之旅》,出現在上海書展。 環球第一人潘德明 徒步、騎車,
七年走過八萬公里 一九九八年,楊一奔參加了「潘德明環球足跡考察尋訪團」。二十幾位文化界人士,開著四輛車,走過八萬公里,以壯志環遊世界一周。
他們住在三十噸貨車改裝的宿營車上,喝不到熱水,吃不到蔬菜,一路顛簸前行。一年半下來,倒的倒,逃的逃,只剩下兩位堅持到最後。其中之一,
就是楊一奔。 近幾年,中國大陸的媒體、體育界又開始重提潘德明。
《地球一奔》的出版,兩代環球壯遊再度引起矚目。因為,全世界第一位以雙腳徒步、騎車,完成環球壯舉的人,就是中國的潘德明。
一九三○年,上海青年潘德明為洗雪「東亞病夫」之恥,決心環繞地球一周。
過程中,他始終隨身攜帶一本四公斤重的《名人留墨集》,包括印度的甘地、
泰戈爾等世界名人,都曾在其上簽名。法國總統萊伯朗(Albert Lebrun)、
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接見了他,並贈金牌。七年後他剛回國,旋即爆發七七事變,這麼偉大的事蹟就此湮沒在板蕩的亂世裡。 其實,青年旅行不是現代專有的活動,自古有之。當時,有一個專有名詞「壯遊」。 壯遊,指的是胸懷壯志的遊歷,包括三個特質:旅遊時間「長」、行程挑戰性「高」、與人文社會互動「深」、特別是經過規畫,以高度意志徹底執行。壯遊不是流浪,它懷抱壯志,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。它與探險也不太相同,壯遊者不侷限於深入自然,
更深入民間,用自己的筋骨去體驗世界之大。 這名詞源自唐朝,那是一個壯遊的時代。高僧玄奘到天竺(印度)取經,就是古今中外最知名的壯遊之一;連詩聖杜甫都曾在蘇州準備好船,差點東遊到日本,他自傳性的「壯遊詩」就寫道:「東下姑蘇台,已具浮海航。到今有遺恨,不得窮扶桑……」也因為這首詩太有名,留下「壯遊」一詞。 「中國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有很偉大的壯遊文化,
真的是了不得!」年輕時代也曾在歐洲壯遊的藝術評論家蔣勳指出,
唐朝詩人王維寫的詩,「回看射雕處,千里暮雲平」,那是真的在邊塞打獵的。「你看李白,他是吉爾吉斯人,可以跑這麼遠到大唐朝來。所以他們的詩,
有一種豪邁,有一種氣度,它不是書房裡的詩。」 巧的是,在歐洲也有一種旅行叫「Grand Tour」,恰恰好可以譯成壯遊。 十六世紀末,英國貴族子弟流行在學業結束後,與一位家庭教師或貼身男僕,渡過英吉利海峽,到巴黎、羅馬、
威尼斯、佛羅倫斯等歐陸城市進行壯遊。除了探索文化的根源,這場旅行還有個很重要的吸引力——它是一場擺脫了父母束縛又興味盎然的文化盛宴。
到了十九世紀,壯遊已經變為歐洲菁英的成年禮,針對這段壯遊時光,
出現了一個專有名詞「The Gap Year」(空檔年)。 如今,西方壯遊風氣仍盛,但壯遊的地區已擴展到全世界。二○○四年十月,《國家地理》子刊《旅行者》(Traveler)的二十週年紀念特刊「新壯遊」(The New Grand Tour),
就提出了二十一世紀新壯遊的方式:環遊世界八十個景點。 壯遊也仍是西方國家,尤其是歐洲教育中重要的一環。根據英國教育暨訓練部的一份報告,
英國目前有二十萬到二十五萬介於十六到二十五歲之間的年輕人,正處於空檔年當中。 報告認為:「空檔年」可增加外語能力,提升個人競爭力,包括獨立精神、人際關係、解決問題的能力、自我約束力、溝通能力。更重要的是,
許多人因此找到人生的方向,那是完成自我的最大動能。 台灣高鐵董事長殷琪的偶像切‧格瓦拉(Che Guevara),是推翻古巴親美獨裁政權的革命家。
他要不是在醫學院四年級時,和一位學長騎著重機車,展開了為期九個月,
穿越五個國家的萬里壯遊,日後可能只是一個歷史上沒沒無聞的小醫師。
格瓦拉父親日後出版他那本《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》,在前言寫道:
「他旅行,不是為了像一般遊客那樣,尋找景色怡人的地方拍照留念,
而是為了在沿路的每一個拐彎處體驗民生疾苦,並探尋這些疾苦的源頭。
他的旅行是一種社會考察。」 中國最偉大史家司馬遷 二十歲遍遊九省,
用腳寫《史記》 史上最偉大的歷史作品之一《史記》,也是在司馬遷的壯遊後完成。司馬遷是其父太史公司馬談刻意栽培的接班人。他從十歲開始讀萬卷書,
父親為他延請當時大儒孔安國、董仲舒為師;二十歲那年,司馬談給他一輛馬車,指導他有目的、有計畫的到廣闊社會中實地考察,接觸壯麗河山和四方之民的生活習俗,並蒐求歷史傳說與各種史料。司馬遷圓滿的完成了這次學術旅行,「讀無字之書,稟山川豪氣」,最後終於能「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
成一家之言」(見另文:司馬遷壯遊路線圖)。 要不是壯遊來到中國,
廣為《華爾街日報》、《紐約時報》和《國家地理雜誌》等撰稿的Peter Hessler(何偉),可能還像大學時代一樣寫著風花雪月、童年往事。 何偉從就讀牛津大學研究所開始,背著睡袋、帳棚,遊歐洲三十國。畢業後,他從捷克首都布拉格出發,分水陸兩路壯遊,以六個月時間從俄國經中國到泰國,跑完半個地球。
對這個世界有了深刻的了解與獨到的觀察,一九九八年,他所寫的《消失中的江城》一推出,即獲得「奇里雅馬環太平洋圖書獎」;最新旅遊文學著作
《甲骨文》,也榮獲美國二○○六年「國家圖書獎」非小說類提名。 壯遊的價值,在於對於人的改變。古今中外,有太多例子是經歷壯遊而改變人生,
甚至提升人類的文明。三、四百年來,西方社會的壯遊傳統,已經沉澱到社會的最底層。中時旅遊第一個「玩家帶路」的國際專業導遊張榜奎表示,當這些原本價值觀單一的年輕人,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人、行為、社會規範時,會省思:「我們的標準就是真理嗎?」 何偉認為,若是有更多美國人曾在世界各地壯遊,「了解那塊地方的歷史、文化,那麼今天就不會發動攻打伊拉克的戰爭。」
他指出,有壯遊傳統的歐洲,比美國更接受聯合國這種國際組織,也更有世界和平的共識。 回頭來看中國,蔣勳感慨表示,我們的文化老了,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。「我覺得中國從鄭和以後輸掉的,就是那個走出去的精神。」 根據史書,
明成祖在位時(西元一四○二至一四二四年),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時期之一。山河探險協會理事長徐海鵬指出,當時米倉的米,多得都發了霉;
錢用不完,串錢的繩子都爛了。然而權力鬥爭,使得明成祖長子仁宗即位後,
竟以「經濟空虛」,放棄全球海上霸主的地位,將七次出海檔案全部燒毀,
還頒布「片板不得入海」、「沿海居民內移一百華里」的敕令。 「明朝實行鎖國政策後,國勢開始往下滑,民國初年到達谷底。」徐海鵬惋惜的說,
中國雖然不乏壯遊的前輩,但從此探險、壯遊的精神喪失,在一九○○年前後半個世紀國力最弱時,不僅在探險的領域缺席,還成為其他國家探險的對象。
「壯遊代表一個國家、民族的開創精神。缺乏這股精神,富不過三代,國家也會改朝換代。」 今天的中國,已有意重溯壯遊傳統。二○○六年十一月二十日,中國三十六位學者、媒體、企業家,花了四十天時間,駕駛越野車隊穿越亞洲八國,抵達印度的那蘭陀。這是為了慶祝「中印友好年」,重走玄奘之路的「中國精神追尋之旅」。 「中國有意識的要恢復他的生命力。」蔣勳指出,
中央電視台這幾年大量報導這些活動。「最遺憾的是台灣。當年能夠突破海禁來台的,都不是等閒之輩,我們是最有壯遊背景的。」 單騎走天涯胡榮華 花三年騎過六大洲、四十國 台灣早期確有壯遊精神。台商英語不通,卻敢拎著一個小提箱,帶著樣品全世界跑商展、拜訪客戶。留學生在松山機場揮淚告別父老,非衣錦不還鄉。 一九八○年代,台灣更出現真正的壯遊風潮。一九八四年,胡榮華以三年一個月的時間,騎著他的自行車「藍駝」穿行除了南極大陸以外的六大洲、四十國,總騎程比地球赤道一周還長。「那時台灣經濟剛起飛,社會上一股走出去的雄情壯志。」現在經常指導後進的胡榮華,是台灣近代壯遊第一人。 一九八六年,王瀚橫渡直布羅陀海峽。一九八七年,《自立晚報》舉辦「四壯士環球徒步」活動,以兩年的時間,負重徒步二十二個國家,完成環球徒步一萬五千公里的壯舉,後來出書《走出地平線》。後來,雖然還有單車環球騎士陳守忠等,但壯遊的時間和距離,都無法超越最早的胡榮華。 「救國團過去辦的活動,學生搶破頭;現在辛苦一點的像健行,名額都很難招滿,背包要用車運到下一站。」胡榮華認為,時下的年輕人確實比較嬌慣。 「我們的教育太強調『書中自有黃金屋』,不鼓勵年輕人在真實環境中超越自我。」他指出,人口結構改變也有影響。「現在每個家庭都生一、兩胎,每個都是父母的小太陽。不像以前,
我們好像跟大自然生生相息。」 「壯遊文化在台灣社會裡失落了。」蔣勳從儒家「父母在,不遠遊」的文化根底分析,華人的文化裡,貧窮的時候,是能夠闖的,可是一旦富有,就過度保護子女。「下一代失去了闖的能力,很容易腐敗掉,我覺得我們的競爭力都會失去。」 焊接技士黃進寶 兒子休學,全家騎鐵馬露營環球 也因此,雲門舞集林懷民以自己的獎金,推動藝術人的「貧窮旅行」;創辦山河探險協會的徐海鵬,以十年時間,計畫帶領年輕人重走成吉思汗與鄭和的路上與海上絲路。一九九九年至二○○二年,他們完成首部曲「尋找成吉思汗遠征隊」,現在正進行他的第二部曲——使用中國木造帆船,重溯鄭和航跡。
每個人,一生中,都值得有一次壯遊,不管你有沒有錢。有錢人如全世界片酬第二高的英國影星伊旺.麥奎格(Ewan McGregor),沒錢者如台灣電焊技術士黃進寶,都是實踐者。 二○○二年七月,黃進寶和同為焊接員的妻子楊麗君,
帶著建國中學三年級的大兒子黃建家、弘道國中三年級的小兒子黃琮富,暫停工作和學業,以十三個月的時間,完成「鐵馬家庭環球行」。 他們經濟不佳,
但爸爸黃進寶決定效法窮和尚只靠一缽一鞋就上路的精神,不僅睡民宿、學校、帳棚,甚至在清真寺、警察局都有過夜經驗。一路上,大兒子負責英語交涉與文字記錄、小兒子負責採購補給、爸爸負責帶隊修車、媽媽負責洗衣煮飯。
四人同心協力,以不甚流利的英語,克服了簽證、食宿、異文化造成的誤解等問題。 一路下來,孩子得到許多寶貴的歷練,變得成熟、自信。黃建家曾在奧地利街頭表演扯鈴,賺到第一筆賣藝錢三十歐元(約合新台幣一千二百元);
他們在伊朗差點被假警察搶,卻也在德國帕梭市(Passau),由副市長親自解說,帶全家參觀著名建築。在許多人的關懷幫助下,這個平凡的家庭竟然真的圓夢。 「星際大戰首部曲」中飾演「歐比王」的伊旺是二○○五年度全球片酬收入僅次於湯姆.克魯斯的男明星,他的片酬收入折合新台幣高達十一億八千萬元。儘管伊旺的每一秒鐘都昂貴如黃金,但二○○四年四月,當時三十三歲的他暫別繁華,與友人騎摩托車,從倫敦出發,途經比利時、烏克蘭、俄羅斯、蒙古,
並向東渡海到阿拉斯加,抵達紐約,遊歷三萬二千公里。兩人一路上歷經無數驚險,入境烏克蘭後還曾被請到黑道大哥家中作客。 這些困境讓伊旺認識自己的極限:「我懂得為每一天而活,自由得像站在路邊的那一排老鷹,我感謝這片有魚子醬、石油及黃金的大地,教會我這點。」「這是我這一輩子做過最棒的一件事。」伊旺回憶。 一直歆羨十七世紀英倫人士壯遊歐洲的建築師姚仁祿,
最近在他的部落格上發表一篇文章,引用默劇電影明星約翰.巴里摩
(John Barrymore)的話:「人不會老去,直到,悔恨取代了夢想。
(A man is not old until regrets take the place of dreams.)」 該用這句話,
鼓勵自己,去壯遊。
*如何規畫自己的壯遊 第一,鍛鍊強健的身體。這是離家最重要的本錢。
以山河探險協會理事長徐海鵬為例,他從二十年前全球健行回國,就不間斷的保持每週運動至少兩、三次的習慣,在日記本上記錄,每年統計。去年,他的運動天數共一百一十天,達到最低標。
第二,兼顧現實與理想,將壯遊計畫分段完成。環遊世界,分二十年進行,也是一種壯遊。
第三,找一條與歷史文化有關的路線,深入探訪當地文化,會更用心去壯遊,否則每天吃三餐、走路,旅程就這樣平白過去。
第四,盡所有的可能,利用現代高科技產品。和古人相比,我們在野外的生存能力大為退化。所以,藉由高科技產品輔助,可以掌握天氣、方位,例如GPS(全球定位系統)、衛星電話、筆記型電腦無線上網。
第五,一定要做記錄。同樣走出去,有人變旅行家,有人只是過客,差別在於有無記錄。尤其是壯遊,多半是少有人走過的路線,留下文字、圖片紀錄,可以幫助後來者。
第六,要有風險意識,但也不要太緊張。 一位背包族網友表示:「相信我……你只要解決從機場出關,一直到坐車抵達住宿點。這一段路,你就已經克服八○%以上的恐懼了。」 每天給房租(因為背包客流動性高,隨時出發),先住兩、三天熟悉環境。記得打扮得像個窮學生,讓人對你不會興起偷、搶的念頭。錢先在銀行換好,護照拷貝,放在衣服內的貼身腰包。 壯遊就是準備接受挑戰,一位網友說得好:「如果被騙、被搶不要生氣,學習都是要交學費的。這些是在家、在學校學不到的。」
外面的世界很精采?
為什麼 要去澳洲打工度假?
去了我又能得到什麼?
不會很浪費時間嗎?
那我該準備什麼計畫呢?
等等等
====================
之前常聽的一首歌
張學友跟周迅演的 "如果 愛"裡面的一首歌(外面)
*外面的世界很精彩
我出去會不會失敗
外面的世界特別慷慨
闖出去我就可以活過來*
#留在這裡我看不到現在
我要出去尋找我的未來
下定了決心改變日子真難捱
吹熄了蠟燭願望就是離開
外面的世界很精彩
我出去會變得可愛
外面的機會來得很快
我一定找到自己的存在
一離開頭也不轉不回來#
這首歌
透露出現在的人
背負著壓力(?~) 或者擔心太多
不肯離開目前的舒適圈
我相信 去了 澳洲 不代表 你以後的人生 會一路順暢~
也有可能會讓你在澳洲 遇到了一背子刻苦銘心的事情也說不定!
有可能會在國外 發生了很多事情
但是~這都是學習的機會
只要活著 什麼都是賺到的
經驗就是無價
給即將前往澳洲 以及 猶豫不決的同學
加油
JJ